| 代码 | 名称 | 当前价 | 涨跌幅 | 最高价 | 最低价 | 成交量(万) |
|---|
德国曾经是全球闻名的汽车制造大国 ,孕育出大众 、宝马、保时捷等数个家喻户晓的汽车品牌。然而,昔日的荣光已经退却,德国汽车业正面临着大幅裁员 。
分析人士和行业协会警告,由于需求下降、生产成本高昂以及电动汽车转型中的种种挑战 ,德国汽车行业未来几年将面临20多万个岗位的流失,物流、钢铁到研发的整条供应链都将受到影响。
据会计和咨询公司安永估计,自2019年以来 ,德国已经损失了24.5万个制造业岗位。而截至2025年6月的过去一年中,德国汽车行业的裁员数量达到5.15万个,相当于该行业总劳动力数量的6.7% ,占到同期制造业裁员数量的约一半。
而盈利能力不足是引发裁员的直接原因 。大众汽车上周披露的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该集团净利润仅34亿欧元 ,同比下滑61.5%,第三季度更是亏损了10.72亿欧元。梅赛德斯-奔驰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下滑了约50%,宝马则下降了29%。
作为德国制造业的压舱石之一 ,汽车行业的困境已经危及了整个德国的经济安全 。但德国似乎并未找到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新的承诺
10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了一场汽车峰会,德国政界领袖 、汽车行业高管以及工会代表均列席参加,以讨论如何应对该行业面临的危机。
德国总理默茨表示 ,他将尽可能地取消欧盟自2035年后禁止销售新内燃机汽车的禁令,为德国的燃油汽车换取喘息空间 。
尽管这一承诺看起来能为德国汽车业续命,但其中仍充满了挑战与风险 ,因为默茨的承诺直接违背了欧盟碳中和目标,实现难度极大。
此外,这一政策倒退也意味着德国汽车厂商前期在电动化转型上的快速行动被打断 ,迫使该行业陷入“没有指南针”的尴尬局面中。朝令夕改,往往是混乱的开始 。
Cox Automotive研究机构的首席战略官Craig Mailey警告,默茨呼吁推迟电动汽车转型 ,可能会削弱人们对电动汽车转型的信心。消费者需要确信电动汽车是未来的首选技术。
面对默茨的承诺,大众和梅赛德斯-奔驰这两大巨头都谨慎地保持沉默,并强调了自己对电动出行的承诺 。消息人士还透露 ,大众并不支持德国政府以及汽车工会推迟2035年净零排放目标的举措。
如何在电动汽车市场中竞争,是德国汽车制造商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德国政府打算换个答题思路的解法,或许折射出德国政府无力在电动汽车领域提供有效支持的现实。
电动化转型落后
德国汽车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可能要从电动汽车的崛起说起 。
2010年前后 ,特斯拉的横空出世点燃了市场对电动汽车的热情。随后,中国在该领域的不断赶超,加快了电动汽车的推广。但这中间 ,人们很少听到欧洲电动汽车的消息 。
而随着欧盟确定气候转型的战略目标,电动汽车被绑定在欧盟的能源政策大船上,一下子成为欧洲汽车制造业必须实践的改革。但问题在于 ,欧洲汽车行业已经落后,且转型的窗口期太短。
过去几年中,德国汽车制造商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希望快速实现电气化 ,但却造成了两个令人痛苦的结果:庞大的资金投入限制了公司的战略灵活度,以及传统燃油车的产能下降,导致依靠活塞、变速箱及排气系统的传统汽车部件供应商的业绩大幅下滑 。
更令人叹息的是 ,德国汽车制造商确实在电气化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高昂的成本、不够吸引人的设计以及竞争力偏弱的技术让消费者更青睐于中国电动汽车之类的后起之秀。
Mailey曾经指出,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威胁不仅仅在于成本优势,他们的产品矩阵 、设计和技术均吸引了年轻驾驶者的兴趣 ,而这部分消费者通常并不在意品牌的传承历史。
这一警告凸显出德国老牌汽车制造商的一个核心痛点:其与全球汽车制造商竞争的优势或许只剩下过去几十年积累下的品牌形象,这对靠技术为卖点的工程产品来说无疑十分致命 。
政策摇摆
德国汽车工业的颓势某种程度上是德国政治混乱下的必然结果。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和德国红绿灯执政联盟上台 ,极快地推动了欧盟的能源转型。
欧盟在当时豪掷千亿欧元推动制造业与俄罗斯能源脱钩,并进一步应用清洁能源 。但一年后,所有的政策补贴都遭遇断崖式下降 ,德国也迫于财政压力取消了对纯电动汽车的补贴,直接抬高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抑制了消费需求。
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最后 ,德国汽车制造商对电动化目标开始动摇,且投资趋向谨慎,反而形成了需求不足加供给收缩的负反馈。
美国现在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电动汽车支持的暂停,导致美国市场的电动汽车厂商都困在需求不足之中。这也证明,政策摇摆对产业发展来说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但故事还不止于此。
贸易经济学家Martin Braml指出,德国必须制定改革框架 ,关键因素包括工资成本,尤其是快速上涨的附加工资成本,如社会保障缴款。此外 ,官僚主义和繁文缛节也是工业产品成本上升的帮凶 。
然而,这些问题对于高度官僚化的德国,乃至整个欧盟来说都是棘手的难题。这与欧盟的组织架构有关 ,也与利益的难以分配有关。更重要的是,当政府追求万全之策时,可能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
内外交困
从工业的历史发展来看 ,一个领域的发展往往离不开激烈的竞争、失败与整合、在量产中快速技术迭代这些步骤。但德国政府现阶段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都是求稳求全,少了锐意进取的勇气。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可能是一个典型例子 。德国学术界及工业界正在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希望帮助德国在该技术领域领先。然而 ,自动驾驶技术却在德国以一种相对保守的方式发展。
业内指出,限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德国制造商来说,使用不成熟的系统进行批量生产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
与此同时 ,德国政府批准了L4级高度自动驾驶技术测试,但前提是车辆仅在预先批准的路线下或远程监控下运行。在慕尼黑 、曼海姆等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城市,车辆事故率更是被控制在完美的0% ,但人类驾驶员却屡屡抱怨自动系统过于谨慎死板。
此外,汽车保有量高、强大的出租车行业游说集团以及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使得德国出行市场的新进入者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且许多项目在政府资金枯竭后便销声匿迹。
回到德国汽车业的总体战略上,德国政府的总体政策也出现了走一步退两步的问题 。
在面对行业强大的反对声浪中,欧盟通过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关税 ,进一步抬高了欧洲市场的电动车价格并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在面临传统燃油车供应链上下游对2035年净零排放目标的强大压力时,现任总理默茨却选择了妥协,以保证该行业暂时的财务安全。
致命的是 ,在德国还纠结哪条路最好的时候,美国施加了汽车关税,并打出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组合拳,进一步降低了欧洲汽车业的盈利能力和在欧投资意愿 。
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10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 ,近三分之二的供应商表示计划裁员,约80%的供应商打算推迟或取消既定投资计划,或迁往海外。几乎没有供应商计划增加投资 ,因为他们预计短期内商业环境不会改善。
中国有一句名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德国的汽车制造行业显然陷入了士气低迷 ,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电动汽车转型不顺、竞争加剧 、关税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究其根本,难以统一的政策态度或许才是核心。
(文章来源:财联社)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